这种桥原来只是设想用来加固旧桥,在太鲁阁还真有一座,姑且称之为“太鲁阁梁”。我说这是假吊桥,台湾交通协会副秘书长也奇怪塔怎么没落地。塔如果落地的话,梁就似乎太粗啦。我们详细的拍了一些照片,后来只找到有人的一张,可惜我拍的全貌找不到了,下面没有人的一张是在网上搜的。
天下之大,无奇不有。这就叫没有做不到的,只有想不到的;没有想不到的,只有没找到的。你能想到,别人早就想到了。只不过是百米竞跑,就差0.01秒,这就是规律。
简化分析:
(1)因为a<<L,张拉悬索后,可以认为分布荷载q正好转化为在两个塔顶的轴力,每塔各qL/2。
(2)没有索系时简支梁最大弯矩qLL/8,有索系时简支梁最大弯矩qLa/2。
(3)当a=L/4时,二者最大弯矩相等;当a<L/4时,索才能发挥减小最大弯矩的作用。
(4)该桥两塔之间有14个节间,a大约2.5个节间,L为19个节间;a=L/7.6<L/4。
(5)19/8与2.5/2之比为1.9,所以加上索以后最大弯矩几乎是无索梁的一半。
(6)经济比较还要计入塔和索的费用,决定弯矩减少的程度。或者说塔顶轴力是小于、等于还是大于qL/2。
详细分析,应该作为组合体系,不再详述。
参考博文
评论